過去的星期日檔案的主題是社交排毒,指出很多人沉迷社交媒體至不能自拔,經常使用社交媒體和別人交流,也在意自己在社交媒體發報的文章有多少人看、有多少個like,同時被這些東西影響情緒。
有人為了不再繼續下去,毅然刪除了戶口,不再被虛擬世界束縛,多花時間在現實世界之中,成功排毒。
我相信這些例子只佔沉迷虛擬世界的例子的一小部分,更大部分的人並不能輕易地逃離虛擬世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當中找到認同感。
我記得在大學時期,那時smartphone才剛面世數年,並不是每一個愈也有一部小型電腦在手,但那時facebook已經十分流行。當時我也是其中一位用家。
我並沒有如星期日檔案裡的例子般,經常留連在社交媒體裡,但還是會時不時發出新貼,其望別人留意一下自己,順便給予一個like。
當然,like並不是如此好賺的。即使我們有四、五百個朋友在朋友名單內,我們所獲得的like可能只有四、五個。
其中一個我現在覺得很可笑、以前的我卻很重視的就是送上生日祝福的數量。那時,我會因為收到太少生日快樂的祝福而感到失望、傷心,自覺自己沒有太多一些記得自己生日的朋友,或者是願意留言送上祝福的朋友。
事實上,與其說是中毒,不如說我是嘗試在別的世界尋找認同感。
我相信這出現在很多人身上:在現實生活中不繼遇到挫折,例如考試出師不利,未能取得高分;與情人不歡而散;在公開試拿不到高分,進不予心儀的大學或學科;在某些比賽中落敗,即使自己已拼上了全力;在朋友的圈子裡被忽略,自身成為隱私的存在。
面對以上種種,我們只能無奈接受,並說服自己明天會更好。但是,明天是否一定會更好呢?沒有人知道。結果,在一次又一次的糾結之後,我們選擇把心思放在虛擬世界裡,希望藉此逃避現實生活的壓力。
我想,這與沉迷電子遊戲的人的心態是大同小異的。說穿了,他們大部分也是希望在遊戲世界裡尋找/尋回那一點點追尋已久的認同感。
我想,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並不是純粹把社交媒體的帳戶刪除便能解決的事。刪除帳戶只是代表我們已經放棄了虛擬世界,並不代表我們內心的缺陷被修補了。
我們只有正視內心深處的問題,並且努力尋找解決的方法,我們才能真正排毒。我們要知道自己當初沉迷的原因、逃避現實的原因、自身的渴求等,才能知道怎樣在兩個世界裡生存,而非不斷逃跑或沉迷。
這需要時間,但這並不是浪費時間。我相信,當解決了心中的問題後,我們都能成為一個更好的存在,實現真正的排毒。
以上說話可能有點虛幻,但我相信只要能理解以上的說話,我們將更了解真正的自己。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也不要忘了subscribe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