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朋友聚會,大家都忙於玩遊戲機,未有詳細提及近況。只是其中一位朋友,他最近轉工了,Facebook上發了有關新工的照片。其他朋友一看,見到是某牌子的產品,便知道他的新公司大概是賣什麼的。
於是朋友便興奮地說出自己公司代理的品牌,產品的種類,廣告代言人等等。一方面我十分開心看到他似乎十分喜歡這間新公司,另一方面我也十分佩服他在這麼短的時間便能理解公司售賣的產品。
回看我自己,我其實是不太理解自己公司的產品。
當然,這種情況涉及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因為產品種類太多太複雜,也可以是因為產品推陳出新的速度太快,一般不是直接接觸產品的人總時沒有時間去了解產品。可是,在理解公司售賣的產品的情況下工作總比不理解的好,因為天曉得哪一天我們的工作可能會因為缺乏相關知識而受影響?
有見及此,我們整個團隊也被安排參加一課速成班,由對我們的產品極為了解的專業人士親自授課。由於我們的產品的種類又多又複雜,要說明所有東西既花時間也對我們沒有多大作用,他只說重點,卻令我們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我在當天下班後在心中重新審視所有工作,驚訝地發覺原來我平日的工作也涉及很多公司產品的知識,而我一直以來的做法就是「以往怎樣做,那就怎樣做」和「如有新指引,做按新指引工作」,但卻未有時間和機會去細心想想產品本身。
這令我想起了讀書時我為了應付公開試而出外補習,那裡的補習老師為了能令我們取得好成績,不斷傳授考試技巧及溫習重點,在有限的時間裡學到最多最能取分的知識。可是,考試完了之後我便把那些知識都拋到不知什麼地方去,再也想不起來,反而一些在中三或之前學習的文章和知識,卻不知何故仍然記得?我想那是因為,當時的我真心願意去理解那些文章和知識。
你可能會問,理解了之後又怎樣?不都是繼續一直以來的工作?我會說「是」和「不是」。「是」的原因十分簡單:工作流程不會因為我們對公司的產品理解與否而受影響(至少會計很少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不是」的原因卻是:我們在某程度上更能反思一直以來的工作流程到低是正確還是錯誤?例如一些數據分析有沒有因為另一個部門的分類錯了而失去價值?
雖說不同部門不同崗位有不同的職務,他們全部也是為了令公司繼續營運而生,因此,好好理解公司的產品和運作總會在某程度上改善他們的工作。
以上只是小弟有限度的想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也不要忘了要subscribe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