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我便看到了《Breaking Bad》的最後一季。這套劇與我最喜愛的漫畫《死亡筆記》還真相似,主角都是一些自以為正確、不可一世、極重自尊心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每一個行為合理化,也可以把自己的責任都推得一乾二淨。
雖然主角的行為不可模仿,他說的某些說話其實是十分有道理,其中一幕說到信任,他表示信任是雙方的事,不是嘴上說說便可。我十分接受這個看法,而且我認為在現今職場裡,很多人也沒有這種想法。
他們往往覺得,我們不可信任身邊人,因為他們只是同事,是工作上的合作對象,卻不是朋友,不是一些可以隨便說話的對象。我們要與他們保持距離,以免有一天他們做出某些害我們的行為。如果將來我們其中一位離開了,那之後才想想會否有成為朋友的機會吧!
這種想法並沒有錯,特別是在這個內裡比表面複雜得多的職場,我們總不會知道坐在我們身邊的人,會否為了爭上位,有意無意地說了一些說話,做了一些行為,結果為我們帶來致命的傷害。可是,我們是否真的願意活在這種世界之中?
同事A的年紀和我相約,他是那些不會願意在別人透露自己的人。聽他說他以前不是這樣的,只是因為經歷無數次為別人「擦屁股」的事,他漸漸覺得同事間必須保持距離,如非必要也不要「跟車太貼」,以免「車毀人亡」。他逢人只說三分話,且不會過問私事,下班之後不會想繼續接觸。
同事B則是較為有資歷的人,與同事B不同,他什麼也願意分享,小至家中小孩在家中哭著說不想上補習班,他也會把它成為話題之一。他不是雙面人,在別人面前會表現出自己的真感受,他會讓對方知道他當下是開心讓是憤怒。當然,他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來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同事A認為信任是由工作上的表現所決定的。只要做好本份,承擔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不要無故令別人背鑊,信任便會自行建立;同事B則認為,信任來自分享,因為信任是關係的建立,而關係需要真心的分享:我們不會與什麼背景也不知道的人建立關係,也因此不會出現信任。因此,要取得別人信任,必先要分享自己。
兩種看法有兩種效果,我並不認為我們能在忽略其他因素的情況下作出任何判決或選擇,只是對我而言,同事B的想法真為可以接受。當然,分享自己的風險就是使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危險之中,但是我經常在想,很多人也說不要在職場交朋友,但卻有部分人真的在工作上結識到一生最好的、可以信任的知己,這究竟是什麼一回事?為何他們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我想分享自己就是贏取信任關鍵。
雖然我仍未看完《Breaking Bad》,我也已經預見到主角與夜神月將會有類似的結局:眾叛親離,最後只剩下自己一個。我想這就是口裡說著信任、心裡卻把別人看成傻子的人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