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熱的電影非韓國電影《與神同行》莫屬。其在韓國的票房已給予我們很大的信心,加上近年韓風襲港,港人又熱愛韓潮,而且近年在港上映的韓國電影也有很好的評價,這一次抱著大期望進場也是無可厚非。
這次我想說的不是影評,而是一個電影中的概念。以下有少量劇透。
我在剛過了的週末才進場看這部大作,結果有點兒失望,因為它有點兒像《Batman v Superman》那樣,由於導演想在有限的時間說太多的東西,令故事有點零碎,也令人物描寫過於表面。如果你是漫畫迷,喜歡日本漫畫《Bleach》的話,你應該會十分喜歡它(它與進入死神界前的故事有點類同,但描寫方面那時候的《Bleach》更勝一籌。順便一說,《Bleach》的真人版電影也在拍攝中,希望它的CG能拍得住這部《與神同行》吧);但如果你是想藉著這套電影來討論更深層次的價值與思想,這套電影便只能稍微碰到表面。
我想這套電影的導演想探討的思想很多,而其中一樣就是審判。我們一生做了很多事,有好事,也有壞事;有被別人原諒的,也有深深傷害了別人的;有能改正過來的,也有一直錯下去的。故事的中心思想就是,我們都會離世的一刻,被帶到某個地方為這一生進行審判,在把那些好事和壞事相加之後,我們是否是有罪之人?還是能夠轉生成為另一個人?
我想這種題材是十分有趣和引人入勝,就好比一些有關審案的題材,每一集都有不同的案件,以不同的角度去切入事件,令看來是好人的某人,一下子變成壞人,而壞人卻可能做了好事。這種以黑與白之間的灰作為探討範圍的故事,確實十分有趣。
但是,這類電影的拍攝也是十分困難、十分考驗編劇和導演的功力。這部電影,礙於導演想把太多東西也放進電影裡,並未有把重點放在這有趣的展開之上,而只出現一些十分兒嬉的審判。
那些審判的進行十分簡單:以某種方法來查看死者生前的所作所為,並由相關地府的判官所審判。過程中死者可以自行/透過死神使者進行辯護。這看來是十分「法庭」的設計,做起上來卻不太「法庭」。首先,作為判官,他們任由自己的喜怒哀樂來左右判刑,並只以自己所看到的事情來分辨對錯,而非盡量收集所有資料來了解一個人,看看被審判的人是不真的有罪。這更是在他們能夠十分輕易地取得被審判者生前所有資料的情況下展現的態度?
另外,他們沒有以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反而主觀地因為不喜歡被審判者的某些行為而決定判決,實在是充分體現出「人治」的壞處(或者說是「神治」…?)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事,即使是地府的主人,有著上千年的審判經驗,他卻單純因為主角曾做過的錯事被人原諒而作出與原先不同的判決?我想,這種展開在現實世界出機的機會率一定十分小。
看故事不能駁故事,這一點我絕對能夠接受,只是這種程度的地府審判概念,實在令我有點失望。或者,其實我把現實想得太美好?總覺得現實的審判必然是十分客觀?事實上卻是有如電影一樣,所有判決都是審判者的主觀決定?對,我們不是經歷過好幾次人大釋法?我們不也看到立法會不同聲音被DQ的結果?
我們是否也是在人治之下等待著審判的一刻的小綿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