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一百二十六):立場

A和B是很久不見的舊同學。自從中學畢業之後,A有幸在公開試考到好成績,到了外國的著名大學修讀金融,之後到了某大投行工作,現在已是某部門的首領;B則在公開試取得中等的成績,並在本地大學升讀會計,之後在會計界浮浮沉沉,現在只是小人物一名。

他們相約吃飯聚舊。A心想難得再見,不如找一間高級餐廳,大家一起享受高水準的食物和舒適的環境,一起懷緬以往那一起玩樂的日子;B則覺得這一次見面的主要目的是叙舊,不需要因此而大為破費,可以的話到買一些外賣到其中一人的家中,一透打機一邊叙舊也是不錯。
由於A和B太熟了,他們互相坦承自己的想法:B本身賺得不多,不想花費太多在日常開支上,希望以節流的方法來儲錢;A則覺得他這樣做沒有問題,只是節流事實上幫不了多少,設法開源才是重中之重。B則笑說A和自己已經活在不同的時空,在現在的社會,開源賺到的已被通漲和高物價所蠶食,又有多少人能像A一樣有高薪厚職?
A和B,一個認為開源才是關鍵,一個無奈以節流來夢想達到同樣的目的。對我來說,我是較為支持A的想法,因為開源所賺到的可以時無限,但節流所省下的卻非常有限。但是,是否有能力開源也是一個問題。
A和B的想法都正確,只是礙於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件,令他們有不同的解決辦法。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也會遇到類似的事情,以下就是其中一件。
最近和某部門的同事吃飯。平時我與他在工作上都有聯繫,只是從來沒有機會相約吃飯。適逢最近他生日,我便以此作契機,找他吃一餐。席間,他向我表達了很多想法,有令人雀躍的,也有令人失望的。他其中一個想法令我最為印深刻:他認為公司充斥著不滿的情緒,但管理層沒有正視問題,只是再三推出一些不著邊際的措施。
事實上,他所屬的部門並不大,雖然他們為客人提供的服務是公司未來的大方向之一,他們卻看來並未受到公司的重視,薪金一直是低於平均值。雖然公司一直以來也刻意地在不同的場合讚揚他們的貢獻,但是讚揚之後,他們依舊是低薪高工作量。我看在眼裡,看到的是另一個自己。
老闆當然察覺到不滿的情緒,並與人事部多次討論改善的方案。只是,那些方案在別人眼中其中都是些不著邊際的方法,沒有直接解決問題。可是,這並不是代表老闆未有了解問題本身,而是身為一位管理層,他要把整個部門的薪金都提高,同時減少他們的工作量,他要考慮的事情非常多,例如會否與公司的大方向有偏離?Budget上會否有困難?他們的貢獻是否對公司盈利有實際上的貢獻(會計就是一個好例子:工作量多,但全都不是為公司賺錢的活動)?
在一輪討論之後,老闆與人事部便決定以非金錢的手段來安撫員工,效果如何我們心知肚明:一邊想要金錢上的回報和較輕鬆的工作量,一邊則給了非金錢的鼓勵。現實世界就是這樣複雜,經常要考慮無數的立場,難怪很多事情經常沒有進展。
我想,人類要達到互相理解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