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某部門的頭頭終於按捺不住,主動向我上司表示不想收到太多電郵:有問題的話就直接約開會,面對面的說清楚。
此話一出,我上司即時叫我安排一次與對方的會議。同時,我成「識做」地盡量減少發給他的電郵,看來我們都變成了聽話的人?
其實不是聽話不聽話,只是我的上司也對於公司裡的電郵氾濫感到苦惱。他表示在舊公司裡雖然也有很多電郵,但大部分也是說重點,而且他只會在事情開始「變大」之時才會加入討論,某程度上減少電郵的數量。
可是,在現在的公司裡,他每一天也收到了至少上百封的電郵,但很多時也是一些芝麻綠豆的事,他根本不用理會(或者暫時不用理會),或者很多時電郵的內容並沒有推進事情的發展,卻只是各自各的意見表達,結果不停收到相關的電郵。
因此,我十分明白我的上司,在收到了其他部門的頭頭的請求時,他二話不說便首肯。
在他們眼裡,電郵看來就是十分頑劣的怪獸,他們恨不得將它完完全全地排除在生命之外。可是,我卻對電郵有不同的感覺。
首先,我在公司的地位和工作的性質,不會令我接受很多電郵。我每天平均的電郵數量只有約三十多封。因此,我未有面對電郵氾濫的問題。
其次,當我判斷到某電郵將會引發一連串的回應,我會即時主動改變話題討論的渠道,由電郵變成開會,或者用其他即時溝通程式,直接與對方展開對話,之後再用電郵來做總結。
一方面,雖然我未曾經歷過電郵氾濫的恐怖,我也能想像它的恐怖,想像到一打開電郵郵箱時那不停增加的未讀電郵數量所帶來的不安感。另一方面,我卻仍然了解電郵的好處,因此不會像我上司或某部門的頭頭一樣,希望完全排除電郵。
我同意現今社會很多人濫用電郵,把它當作某些事情的證據或對話的渠道。當然,利用電郵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並無不可,但發信人代入收信人的角度,想想每天也有上百封數百字的長電郵,那發信人是否仍然覺得發電郵依然是最好的溝通方法?還是以其他工具協助?(例如把所有內容都放在附件內,電郵裡只以最多三點概括事情)
我相信事情演變成這樣,或多或少也是因為公司(不只是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公司)一些不太理想的工作文化所致。那些文化鼓勵人們用電郵作溝通的主要手段,並以文字來作為將來抽後算賬的證據之一,這某程度上阻礙了公司之間或同事之間的溝通效率。在我來看,電郵的名聲被那些用家不好的經歷所敗壞,完全否定電郵的好處。
電郵有那些好處?可以記錄事情的進度,也可以透過前後對話來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且它們能夠被好好儲存,當某一天我們想尋回舊事,我們也能找到那些電郵、喚起記憶。特別是對我這種記性不好的人來說,電郵的好處實在大於壞處。
我想,我們是時便思考電郵的正確使用方法,並把它變成我們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