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一百六十四):應該化繁為簡?還是深思熟慮?

最近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華人思考過分複雜?還是美國人思考過分簡單?事實上,我在很早以前已經有這過問題,而在最近,當我看了兩套電影後,我更想深入去思考這條問題。

第一套是Micheal Bay的《Pain and Gain》。這是一套完全沒有Micheal Bay大製作影子的電影,令我重新對這位導演產生興趣。我實在希望他拍少一些類似《變形金剛》的垃圾電影。這套電影是真人真是改編的電影,內容是關於Mark Wahlberg為了令生活過得更好而去綁架一位富豪的故事。主角對美國夢深信不疑,單純地認為每一個努力付出的人也應該值得擁有相應的回報;因為他十分努力去工作,所以他認為他應該獲得更多。
結果是什麼當然是十分明顯了。我並不是想討論他的行為是對還是錯,而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說話總是關於「相信自己」、「我做得到」、「我值得擁有更多」等,總是十分正面卻過分簡單:事實上,世界並不是公平地運行,有人總會不斷付出卻沒甚收獲,有人則付出少少而收獲甚豐,這兩者並不是合比例地存在,這種想法並不新鮮,但主角卻(選擇?)不理會這個現實,只將複雜的世界想得簡單,結果挺而走險。(雖然我也希望他所深信的想法是正確的。)
另一套電影是Denzel Washington主演的《Inside Man》。這是一套關於一班打劫銀行的匪徒與警察角力的電影。這套電影的主線與我現在探討的問題無關,但是Denzel的演出卻有關:他所演出的角色是一位談判專家,不斷努力地希望說服匪徒投降。
他的演出並不是特別出色,我想是因為電影實在是太多大明星出演了,令每一位演員的演出也不太突出,但他的角色經常作出簡單的假設,說某某是銀行匪徒,結果卻不是(如果你看不明我說什麼,這是正常的,因為你不知道故事的詳細內容。有興趣可到Netflix看看。)。當然這應該是查案的其中一種技巧:在未確定誰是犯人之前,所有人都有嫌疑,但是他在盤問過程中的表現卻令我覺得他不太深思熟慮,只是有什麼推論便說出來。
其實不止是這兩套電影,我從很多其他途徑下都發覺美國人經常化繁為簡,與華人經常深思問題的行徑大為不同。我相信雙方也有優勢:化繁為簡可以令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認為是重點的東西身上;深思熟慮則令我們有更全面的畫面,知道得更多,我們便能準備得更多。
我不認為世上存在著「應該化繁為簡?還是深思熟慮?」的答案,而文化差異與個人價值觀往往影響著當事人的選擇。但是,沒有答案並不代表思考的完結,我認為這更是思考的開始,因為不同的選擇在不同的人生中將會有不同的結果:某生意人可能因為化繁為簡而選中了生意點子,結果賺大錢;又可能因為深思熟慮而避開了騙案,救了自己一命。
我想,我們要開始思考,究竟我們什麼時候要用什麼的處事方法做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