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參加了公司的team building活動,當中有一個活動是分組進行的。導師叫我們自行選出組長並為自己的組別改名,做好後我們便等待導師的下一個指引,結果導師忽然說剛才自行選出的組長無效:各組的組長均由坐某個顏色的椅子的人擔任。
導師只拋下了一句:「記住,公司裡所有組長般的存在都是由公司的管理層決定,員工從來無權過問,也不能自行決定擔當組長與否。在公司裡的所有決定都是商業決定。」當時我想,這句話看來沒有什麼大不了,但現在再深入思考一下,我便覺得有點奇怪。
首先是決定權的部分。我相信大部分公司也是這樣的,由管理層話事,下屬只能聽名。這應該是很多公司的傳統做法。可是,在現在的社會裡,這種傳統的想法是否仍然有其優勢?
我相信,絕大部分員工,在看到管理層無視員工的訴求而作出決定時,便知道自己在公司的角色:原來自己只是被當作一件機器的一個部分,一件公司的資產,而非一個活生生的人。當然,某程度上員工確實是公司的資產,是一件可以被換走的物件,但這對於當事人:員工來說,實在是一個殘酷且感到討厭的事實。
公司的運作依靠員工,沒有員工便沒有公司,這是顯淺易明的道理。員工的流失與否不在乎是回報和個人感受:如果員工獲得合理回報而做得開心,他們當然願意繼續留在公司,不然的話他們便會選擇離開,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實。
那麼,當管理層無視員工的想法作出決定,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事實上是沒有什麼事情發生,員工也會照常工作,畢竟他們是有薪酬的。可是,大家對公司的心態將會有所改變,由當初可能喜歡公司的福利與人事,變成開始懷疑管理層會否為了員工的福利作出相應的行動?自己是否從頭到尾都是被利用而已?
當員工開始出現這種想法時,他們對公司的歸屬感便會漸漸消失,最後當其他地方有更好的回報時,他便會選擇離開。如果離開的人是有能者,這當然是公司的損失。
因此,我認為聰明的管理層絕對不會無視員工的想法作出決定。即使是必須的決定,他們也會努力扮作要補償員工的損失。所以,我認為要在現今的社會裡生存,公司管理層必須要有聽取員工想法的準備。
另外,導師說公司裡所有決定都是商業決定,我也覺得有點問題。人是感情的動物,即使是再理性的人,也會有被感情繫著鼻子走的時候,因此只要是涉及人的決定,也有可能是不理性的,不是純粹的商業決定。
如果是一位為公司賺錢不多的人選擇離開,老闆希望公司的生意更上一層樓,當然會快快答應;如果是一位多年來為公司服務的老臣子選擇離開,而他現在仍然在公司裡擔當著重要的角色,老闆當然會嘗試挽留。這兩種不同的態度並不難理解,在聰明的員工眼裡看也能看得出當中涉及商業決定以外的因素。
這個現實為我們帶來一個啟示:我們盡可能令高層喜歡我們,或者至少是不討厭。如果做了什麼令他們討厭我們的話,我們便做好心理準備迎接那快將到來的「商業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