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第一百九十):職業分貴賤

猶記得上個月我去某中學同學屋企拜年,他順道也邀請了比較熟悉的同班同學。我們經歷十多年的工作歲月,成就相約,都只是一名打工仔,每日營營役役,只為了三餐而努力。唯獨是某一位同學,他算是圈內最成功的人之一,正在做律師幫公司上市,收入明顯與我們其他人相差甚遠。

他剛結婚,搞了一個頗大型的婚禮,宴客十數圍,開支可想而知。不到一年,他表示已買了新居,五百多萬,不用家人幫手,未幾又打算換車,玩厭了BMW,現在想玩波子。我在一旁只聽不說話,因為我覺得自己搭不上咀。

當然,我對他的成就感到欣喜,想當年我們一同上堂,一同捱過無數考試,那些日子是值得懷念。到現在我們雖然不常見,但一年也會見到一、兩次也是難能可貴。只是,在我眼中的他彷佛已經不是我們級數的人。

就像另一位舊同學一樣:他也時圈內成就比較高的人,中五讀不上後,便選擇到外國進修,結果學成後在外國進入了投行工作,捱了數年後回流香港當上部門主管。可能他也知道自己與我們的差距,於是在聚舊時總不願意提及自己的工作,好讓我們對他的印象依然是十多年的中學同學。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他這種做法實在是十分聰明。

俗語有云,職業無分貴賤,可是,事實真的如此?我們在面對職業比自己好的人,真的能像與面對職業與我們相若的人?世界之大,我相信當然有人做到,但我相信做不到的人更多。我以普通人的身分很自然地想,如果要我去親近一個人,我當然想去親近與我們背境相似,或者更遜色的人,因為那樣的話我們不會在有低人一等的感覺。

你可以說我們不應該這樣想,不應該這樣去標籤別人,問題是我們很多時是身不由己的。當我們看到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正在做一些自己當下還未做到的事,我們作為情感動物,難免會心感嫉妒,並開始遠離對方。我那位投行朋友深明這道理,也想維持舊同學的關係,結果他甚少談及工作時的自己。我相信那位律師朋友也會留意到,只是他並不介意而己。

或者,「職業無分貴賤」的道理只是好聽的說話而己,到頭來在很多人的心中也會認為「職業分貴賤」。

幾日前當我與好友在商場逛街時,我們巧遇一位不再聯絡的舊同學。他一眼便認出我們,我們卻毫無頭緒。及後他說出自己的名字,我們才竟覺原來是他!他在某一化妝品牌做sales,當時正在上班,所以未有花時間敍舊,但我們也交換了電話以保持聯絡。當他知道我做會計的時候,他便說:「你真係叻喇,以前讀書又叻,現在又做到會計,不像我一樣,現在只是一名sales。」

或者,我對我那位律師朋友的看法,正是當下這位舊同學對我的看法。

You may also like...

RSS
Follow by Email
LinkedIn
Share
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