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小朋友的學習能力是最好的,因此在小時候學到的東西到長成大人後仍然記得並不是什麼新奇的事。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我在兒時不斷聽到的一句說話:你要別人對自己怎樣,你必須要對別人怎樣。意思即是說,你想別人對自己好,你必須要對人好。
你聽後可能覺得我很幼稚,竟然把這些謊話記到現在,但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應該是謊話;話些應該是我們必須做到/做好的。
為什麼說有人會視之為謊話?因為現實(特別是職場)就是,很多人不會認真看待別人給予自己的好,覺得那些都是有目的的:同事約你吃飯,想多謝你一直以來的幫忙,你會覺得他可能是為了什麼不好的目的而想接近自己;同事有whatsapp問候自己的健康、工作情況,你可能會視之為騷擾和覺得對方心懷不軌。這個「你」可能從來沒有想過,那同事只是出於一個簡單的信念:他想別人對自己好,所以他主動對人好。
為什麼會有這種思想上的差異?十分簡單,因為我們從很多渠道得知,這個世界有很多壞人,即使是外表再好的人,我們不會知道他究竟是好是壞,結果我們對對方的所有行為全部都過度解釋,自自然然地向不好的方向思考,得出了不好的結論。
這些「你」總是帶上有色眼鏡,當他們面對自己的朋友時,他們便會把對方的好看成好事;當他們面對職場同事時,他們便把他們的好看成有圖謀的行為,是不能容忍的行為。這能說是他們的錯嗎?只能說他們早以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知道朋友不能亂交,特別是在職場上。
結果,「寧缺勿濫」是他們其中一個做人的座右銘。
而事實上,世界真的是危險的,特別是在職場上,有很多人會假裝親近,藉對自己好來取得利益。就是這些老鼠屎,令整個人類相處模式由以前的單純、直接、簡單變成現在的複雜、難以理解。我們無法再以思考來判別別人對自己的真誠,究竟是真實的面貌還是虛偽的變裝,我們也無法得知究竟應該相信自己的感覺還是人際間的流言蜚語?我不能責怪選擇不信任別人的人,只能對此感到可惜。
當大部分曾經觸礁的人選擇以警戒之心看待人際關係時,我們這些少數仍然抱人「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對自己好」的人應當如何自處?要麼是改變心態,把自己變成大部分的人,要麼便在下次別別人無故block whatsapp、instagram時選擇認命,不再繼續沉醉在悲傷之中。
謝謝你的留言!現實和理想總會存在差異,我們只能不斷學習改進自己。
無意中看到你的帖文,
許多的觀點見解都甚為同意,
深有同感。
理想與期望跟現實總存在一點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