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二百一十六):新興產業的盈利增長
第二人生(二百一十六):新興產業的盈利增長

記得在上一間公司工作時,有一位新來的同事在剛過了試用期後和我閑聊。當時正值公司內部傳出打算在美國上市,他便表示對於公司的上市計劃不太看好。

他曾經任職於很多公司的會計部,是經驗老到的會計佬,他這樣提出擔憂當然引起了我的興趣。

我問他詳細的睇法,他表示對公司的帳還不算太了解,但看來公司連續數年都是淨虧損,實在很難吸引投資者。

類似的看法在我現在的公司也聽說過:有一位核數師曾經對我說我的公司正在虧損,同時又收購一些虧損中的公司,實在不太看好我公司的生意。

原來,很多人對於一個虧錢的生意都沒有很大的信心?總覺得只有賺錢的公司才能生存?

事實上,他們是用看傳統產業的眼光看我的前公司和現在的公司,但巧合地這兩間公司也是屬於新產業。

我的前公司是一間科技公司,在美國視為是新產業之一,通稱為Fintech。我的公司所屬的行業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也是比教簡單,這是因為當中涉及的開支和資產也比較少。

至於現在的公司則是一間科技新創公司,在港也被視為是新產業,與前公司一樣,其帳目並不複雜。

兩間公司的共通點是:他們都是新興產業之一,與傳統產業不同,不能只看他們是否有賺錢而決定他們是否有吸引力。

事實上,他們的資金充裕,投資者都被他們的Business Idea和Business Model所吸引,而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有Revenue growth。對於新興產業來說,Revenue growth比profit更有價值,因為投資者並不是把錢投資在當下的成果,而是投資在未來的回報。

如果對象公司一年有100%的盈利增長,而他的開支能持續維持平穩,那這盤生意的回報會是多麼的吸引?

你可能會說這是過份理想的想法。對,在傳統產業來說,這真的有點兒不設實際:開支和資產造就盈利,如何能在不大量增加開支和資產下賺到更多錢?(即是說,如可在不購入大量貨品的情況下賣到更多錢?難道真是不斷加價?)

對新興產業來說,這是可以做到的事情:他們只是把資金投入在產品開發之上,直到開發之後,做將同一個產品賣給不同的人,例子就是Microsoft的Office 365:只要Office 365成形,微軟便可以把同一個產品賣到不同的公司,成就盈利不斷增長但成本穩定提升。

當然,最後結果是怎樣沒有人會知。微軟的成功並沒有遮蓋其他無數的失敗。換句話說,投資者也是在進行一定程度的賭博。

但是,科技不斷發展,新興產業將會不斷出現,進一步取替部分傳統產業。

就讓我們放長雙眼看看這種轉變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