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生病了,去看專科醫生。專科醫生幫你做了一些詳細的身體檢查後,給你一份有很多數字的報告,然後說你沒有大問題,可以走了。
你對那些數字的大小有些疑問,希望醫生解答,但醫生卻遲遲未有正面回覆,你會有什麼感覺?
你可能會覺得,那個醫生究竟有沒有看得懂那些數字背後的意思?
相同情況其實在會計界也經常出現。全港的專業會計師人數超過三萬,如果把未有考牌卻正在做會計的人考慮在內,全港做會計的人可能有五萬以上,但是做會計的他們是否都有能力去解讀他們公司的帳目?還是說,他們只懂得入帳的步驟,而他們對自己正在入什麼數是毫無頭緒的?
我相信很多做會計的其實只是在做簿記,知道那些數字應該放在哪裡。但是,當他們被問到公司當下是怎樣的狀況時,他們卻看著數字發呆。
這就是我之前提過的,在不久的將來,會計將會被人工智能化,一些固定的簿記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些只懂得簿記的人將會被淘汰。
Warren Buffett曾經說過:「Accounting is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如果我們不懂得說會計這種語言,我們不會懂得如何經營生意。會計並不只是簿記,還能協助我們去了解公司當下的情況。
一個合資格的會計師,必須能透過解讀公司的帳目而看到公司的優勢和劣勢、潛在的問題和可用的營運策略,否則他不能稱自己為一個理想的會計師。
我在這行業做了十年,但對數字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較表面的程度,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想這除了是個人的問題外,還能歸究於行業本身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的工作也是針對數字本身的準確性或是否符合相關的會計準則,卻忽略了理解數字背後的意思。很多人會想,那些數字背後的故事是老闆/經理才需要知道吧?他們只管處理好數字便成。
問題是,這種想法令會計永遠扮演著公司的成本單位(Cost Centre)的角色,而會計真正提供價值的地方卻是對數字的理解和分析。我相信這方面的會計才是會計真正的出路:當我們能提供這些價值,並考助公司把那些價值轉變成金錢,我們會計便會成為公司的盈利單位(Revenue Centre)。
如果正在看這文章的你,覺得我正在說出你的日常工作情況,你除了要擔心自己被取代的機會可能很高,你還應該要開始醒覺,自己如何為公司提供價值?
我想,有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其實是需要知道的,它不但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公司當下的情況,也能為我們檢查當下的數字是否有問題。
最簡單的兩個會計分析方法就是水平分析法(Horizontal Analysis/Trend Analysis)和垂直分析法(Vertical Analysis/Common Size Analysis)。
水平分析法(Horizontal Analysis/Trend Analysis)其實就是比較同一張資產負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或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的不同時期的百分比。舉例說,如果今個月的銷售有$120而上個月的銷售有$100,那麼一個月後的銷售便有20%的增幅。
我們通常會先查看總額如總資產(Total Assets)、總負債(Total Liabilities)、淨利潤(Net Profit)等,之後再看次總額如總流動資產(Total Current Assets)或淨收益(Net Revenue)等,再看每一個項目的百分比改變,務求看看究竟當月與上月比較之後有沒有大變動?當中會否有一些項目的月變動十分大,導致那月的大幅增減?
此外,那些百分比也能令我們知道公司的情況,例如總負債的比例上升的話,代表公司的資產傾向變成以債務支撐,對公司日後的發展可能會帶來壓力。
而垂直分析法(Vertical Analysis/Common Size Analysis)則是以當月不同項目的互相比較,來查看究竟哪一個會計項目對公司的影響最大。在資產負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中,所有的會計項目都以總資產(Total Assets)作為基數,得出其相應的百分比份額作互相比較;而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則是用盈利(Revenue)作為基數。
舉例說,如果發現應收帳款(Accounts Receivable)的份額太大,它的月變動將會對帳目有大影響,我們便有責任讓管理層留意公司的收數情況。
心水清的你可能已經留意到,水平分析法(Horizontal Analysis/Trend Analysis)和垂直分析法(Vertical Analysis/Common Size Analysis)是應該一起使用,這樣的話我們便能得知月變化的情況和成因(哪個會計項目主要造成那個變動)。
就這樣簡單地比較一下百分比變動,我們便能獲得很多有關公司營運的情況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