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實在沒有想過朋友P會忽然這樣問我:「你又知我唔睇?」當下我腦袋實在一遍空白,不知如何反應:對,我的確不會知道對方的想法。
事緣朋友P知道我有寫Blog的習慣,也知道我有一少部分的Blog Post是關於會計。我自問十分害羞,實在不敢告知熟人我有寫blog的習慣,加上自問自己的 Blog Post 的程度算不上是專業水準,實在不敢告知別人。朋友P也是意外知道這件事。
剛認識朋友P時只知他也是會計背景,在傾談過後才知道他也是一位值得學習的對象:他雖然年紀比我少,但已經經歷過數次創業/ 創業投資。他曾經經營買賣生意,懂得如何做Marketing;也參與親戚的海外生意,協助顧客服務方面的事務;也曾經協助前公司處理日常營運。雖然他所曾參與的都只是一些小生意,但比起其他未曾參與過做生意的打工仔來說,他的經驗實在是難能可貴。
當他知道我也有與別人一起創業時,他也想主動了解詳情,這對我來說實在是一個大好的學習機會。對於我這樣的一個創業初哥來說,有經驗的人的提點實在是十分珍貴的寶物。
令我感到需要自我反省的是,當他知道我有寫blog的習慣,想問我要那網址,我卻因為未夠自信而未有提供,這實在是想要努力改變自己的我所行的一步錯棋:為何我要那麼害怕讓對方看我的文章?
不要集中在「我」自己,而是集中在「大家」身上
這件事與公眾演說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很多人也會在公眾演說時怯場。儘管他們在私底下可能是一個十分健談的人,他們也可能在公眾演說中出醜:輕則讓觀眾們看到他們的手震/腳震,重則可能說不出話,或者說錯話。
他們公眾演說時怯場其實是可以理解,因為他們在演說時只能獨自一人面對成千上萬的台下觀眾。在他們上台的瞬間,台下已經有無數對眼睛望著他,仔細一聽還可能聽到他們對自己的/自己準備說的內容進行簡單討論。在這樣的一個無助的情況下,未有經驗者實在很難處理這種怯場。
Dan Lok提出了一個我從未想過的想法:他認為,人們在公眾演說時怯場的原因之一在於,他們在演說時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他們首先會在台上變得腦袋放空,並在數分鐘之後開始胡思亂想,想著:「我的外表是否得體?」、「我說話是否咬字清晰?」、「我能否解答到台下的人的問題?」、「我是否愈講愈離題?」等等,所有自我想像都是以「我」為出發點。
我們忘記了,我們的演說並不是為「我」,而是為了「大家」。
演說的目的是為了台下的觀眾帶來價值。演說者只需要確保他們做到這一點便行,其他的考慮只會影響到演說者的表現,令他們不能集中精神,完成演說。
「價值」才是主角,也是讀者自己決定的事
寫作也是如此。我寫作從來也沒有考慮過其他人想看什麼,只是自己想寫什麼便寫什麼,這樣做其實沒有對或錯,但我卻不能強行決定讀者想從我的文章中帶走什麼。
他們可以選擇閱讀我的文篇,或者裝作視而不見;對於想看的人,他們可以自行決定看我那些有關成功的文章、有關辦公室領悟的文章、有關會計的文章,或有關考試的文章,也可以決定是否繼續追看我的文章,或是覺得我「無料」而不再理會我。
我只需要為了自己的寫作目的而寫作:為了「學習」而不斷寫作便成。其他的我不應該要去多想。
朋友P的說話仍然在我腦海裡依舊縈繞不去。我想,既然我決定在互聯網上寫Blog,為何我仍然要擔心被別人評價?事實上,我的文章可能一直也被別人評得一文不值,只是我不知道而己。
但我仍然要繼續,因為我知道,當我決定放棄時,我便不能再向前進。
當下我知道我要怎樣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