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無論是親情或是友情,當中也有愛情的元素,包括互相關心、理解、體諒、照顧、遷就等;而男女之愛則多出了親密的舉動和生命創造之舉等程度之差。如此看來,我覺我以愛情之心看待父母、親人或朋友是可行的,只要時刻留意行為便可。
很多人對此有其他想法,結果他們對於愛的表達也有不同,導致上文我所提出的問題:「對一些人來說,「我愛你」是很難以啟齒的事,但對某些人來說,這卻是隨口也能說得出口的事。究竟是否前者從來都不懂愛情,令他們不敢說出口?還是後者對別人的愛太氾濫,令他們很輕易宣之於口?」
事實上,隨便能把「愛」說出口的人不代表是濫愛,更可能是他們懂得「愛」,不會在追尋 「愛」 的時候迷失了,不會不知道何時才是 「愛」 ,何時才是「不愛」。同樣地,不常說 「愛」 的人可能因為看重「愛」而不想隨便說出口,但也許是因為不知道「愛」為何物而不願開口。
事實上,「愛」究竟是什麼?我想那可以是一種感覺、一種態度、一種行為舉止、也可以是一個概念,沒有必要深究,因為我相信,大部分人不需要知道「愛」的定義也能愛,而知道與否對愛或不愛也沒有多大影響。
我也一樣:我並不知道「愛」為何物,但我在親情和友情中看到了愛的成份,知道自己若果要愛一些人,我必須要做到什麼,令我能毫不猶豫地說出「愛」:我愛我的家人、親近的朋友、以及我的另一半。
這是經歷了人生數十年、不斷跌跌撞撞的我的一種覺悟。因此,對適合的人,我絕對會毫不猶豫地說「愛」。
可以愛朋友,但要小心經營
上次舉了兩個身邊的例子,指出朋友也可以去「愛」。可是,「愛」的過程要絕對小心,因為失控的話可會變成悲劇。
我開始意識到朋友也可以去「愛」時,就是我追看了經典美劇《Friends》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那只是拍戲,是假的,不應該要當真。你也可能會覺得,即使是真的做得到,那也是外國的文化,與香港的文化差異很大,實在沒可能做到。
我卻認為,當你認真細看劇中角色們的互動,你便會覺得那種相處是可行的,一來現在的香港比以前融入了更多的外國文化,二來現代朋友的相處比以前可以來得更親近。
劇中角色們的互動實在令我對「友情」有更深的了解:朋友不只是閒時約食飯的對象,而是當我們有交友、生活或愛情的難題,他們能為我們提供意見;他們會支持我們的行為,即使沒有人知道那行為是好是壞;他們會在我們受傷時借出肩膊,安撫我們;他們也會在我們開心時,與我們分享那快樂的感情。
所以,我一直也相信,真心的朋友,即使不是同一性別,也可以用whatsapp聊天,分享日常;可以單獨約出來吃飯敍舊和更新狀況;可以在開心和不開心時說出一些關懷備至的說話。以上種種都不應該因為有了另一半而消失。
要做到這樣,你必須要令你的另一半對你充滿信心,不會覺得你是在逢場作興、「玩女/收兵」。要做到這樣,首先不能對朋友有親密的身體接觸,然後不能讓另一半感到被忽略。
當然,每個人也有其選擇:你選擇去愛你想愛的人,你的另一半也有權反對你這樣做,所以雙方的溝通也很重要。我只是想說,愛朋友也是一個可行的舉止。
了解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分別
無論你想把愛情投放在哪種關係上,你也要知道各種關係也有差異,不能用同一準則去行事:你不會去親吻你的父母,你也不會經常和朋友拖手行街。
要說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分別,除了是會否有親密關係外,對他們的態度也會有不同。你可能會對親人有種隨便的感覺,因為他們在你數十年的人生的每一天也待在你的身邊,對著他們你也沒有什麼好隱藏的。
你可能會對朋友比較包容,因為他們再親近,也不會與你生活,知道你的一切,令你們之間即使有「愛」也可能會有一點距離感。
你可能會對你的另一半有隨便但包容的感覺,因為他們雖然接近親人,卻不是數十年一起成長的親人,因此在他們面前不會過份隨便。
了解這種分別會幫你知道你應該如何看待各種關係,也會令你面對各種各樣的「愛」也更能得心應手。
最後,我當然會「戴一戴頭盔」說:「以上只是我的個人想法,只供參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