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二百二十七):成功的模式?
那一天,老闆提起了他對公司估值的了解:「…我們公司不能用NAV來估價,因為我們沒有擁有什資產;又不能用Discounted Cash Flow來估價,因為我伉的生意太多不確定性,很難做很多合理的假設;最理想還是用Revenue Multiple來估價…」他一邊說著,我一邊想起美劇MD House…
MD House是一套關於醫生的美劇。主角是一位擁有福爾摩斯般的頭腦的醫生,經常以其過人的才智和經驗來診斷奇難雜症。當然,沒有人是完美的:他是一位性格十分糟糕,而且一直承受著膝頭疼痛折磨的人,因此沒有人願意與他合作。
他每一集也利用他的聰明才智,一步一步地推理某病人的奇怪疾病。他在診症時會利用病人出現的病症來推測病人究竟患上什麼病,而每一次他也會在不停犯錯之後去找尋新的病徵,從而找出真正的病因。
我老闆與MD House的主角同樣地利用多年的經驗和相關的知識,通過一個/多個不斷使用的模式來處理問題,嘗試找出解決方法。
我認為這種以尋找既定模式來處理問題的手法十分有型,一來能像個偵探一樣,抽絲剝繭地找出最終答案,二來這也能向自己證明,自己實在是十分熟悉當下所處理的事情。
只是,有很多時候,這種做事模式也可能會限制住我們的思想。
集中於模式,忽略了變化
最簡單的例子是股票市場。
很多人利用圖表來分析股市走勢。他們利用過去的數據,找出某些大升/大跌時出現過的事情,例如之前後多人會買入/賣出,或者每到哪個月份便會因為某些國家開會而影響股市,藉此推測股市升跌。
他們明知那些只是過去的數據,卻希望利用它們來找出一些模式,用來預測未來,結果他們在好運時估中了走勢,賺了錢,卻忽略了其他因素,最終賠了又賠。
我不是說利用圖表來分析股市走勢是沒有用,而且很多時那些分析員也能看得很準,只是我們從來都不應該只把視線放在某些模式上。
模式的好處是,它令我們集中在某些重要的因素之上,不會因為一些無聊的小變化而作出錯誤的判斷。可是,同樣地,我們也可能因為只把視線放在某幾個我們認為重要的因素上,結果以偏概全,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因素,或者新出現的變化,最後犯下了錯誤。
同樣道理,在煮食方面,我們也可能會因為一些既定模式而犯錯。
我在上個月去了一間DIY蛋糕店整蛋糕。那是一間有一定規模的台灣DIY蛋糕店,近年進軍香港。他們的賣點是提供所有整蛋糕的材料和步驟,使即使從來未整過蛋糕的我,也能輕易整到蛋糕。
但是,實際上,雖然我完美地使用適量的材料和複製出確切的步驟,我的製成品卻不太理想。店員指出,我的失敗應該是因為我做得太慢,令部分空氣進入了蛋糕之內,影響了質素。
速度與手勢,就是我所學習的摸式沒有、而我所忽略的變化。
不斷改良模式才是重中之中
那麼,我們是否不應該跟從模式做事?非也,因為模式令我們能更有效率地分析事情。
我們要時刻注意的是,沒有任何一種模式是完美,因此我們不能總是用同一個模式來處理問題。正如MD House的主角,他每一次都會先用某種推理摸式來鎖定某一種病,並進行相關治療,但十之八九也是誤診,結果令病人的情況惡化,迫使他不斷地改良他的診症模式,從而找到更多資料,作出正確的診斷。
向成功人士學習也一樣。世上有很多成功的人,也有很多令他們成功的方法。我們當然可以向他們學習,但如果想希望藉著複製他們的成功之道,來實淺自己的成功,我們將會失敗,因為決定一個人的成功有很多因素,而且運氣這種因素也不能隨意複製,所以不應該把自己困在由某些成功因素所築成的框架裡。
但是,我們是否不應向他們學習?非也,因為那些成功要素真的是令他們成功的因素,例如永不放棄的態度、對知識的渴求、不懼怕跳出Comfort Zone等等,我們如能學到這些,我們將能向我們所追求的成功邁前一大步,因此我們自己也需要用這些因素來建構我們的成功模式。
然後,我們不斷地反覆改良我們的成功模式,最後取得成功。
我想,這就是模式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