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我的孩子將來入讀XXX,修讀YYY,大學畢業後在ZZZ公司工作;我要自幼培養他懂得A、B和C…」每當我們問當下已為人父母的人,他們有九成人會這樣說。反覆思量後,我得到的只有一個結論:他們把自己孩子的人生當作自己的「第二人生」。
這種想法不難理解,因為他們也曾經年輕過,體驗過不同的對錯。
他們在年幼時可能沒有好好努力讀書,結果上了一般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結識了很多平庸的人,令他們沒有盡力發光發亮的心態,最後在進入社會後只能做平庸的工作,過上平庸的生活。
或者,他們在年幼時沒有機會去學習不同的技能。他們不懂畫畫、不懂彈琴、不懂拉小提琴、不懂打網球、不懂打哥爾夫球、不懂投資、不懂理財…最後他們只懂得做簡單的事,也失去面對困難、挑戰困難的勇氣。
或者,他們在年幼時自覺做對了一些事情,例如埋頭苦幹地讀書,最後考到高分;對老師長輩唯命是從,不會也不敢做相反的事;相信規矩,也相信跟從大部分人的做事方式便能好好生存。最後,他們成為眾多普通人的其中一人。
這樣的他們,決心不讓他們的孩子踏上相同錯誤的路,也決意要他們的孩子跟從他們認為是正確的路。
問題是,他們真的可以(應該)這樣地控制著他們的孩子?這真是扮演父母的角色所擁有的權利?或者是他們聲稱的義務?
淪為父母的第二人生,最後錯過了一切
作為小朋友,他們的心思未成熟,沒有足夠理性的思想,他們當然不能很好地為自己的人生作出決定。在這個前提下,父母協助小孩計劃人生實在是無可厚非的事。
例如,小孩子沒有足夠能力選擇學校,也沒有清晰的對與錯的概念,他們如果只憑感覺走,小則會犯錯碰璧,大則還會受傷。
雖然很多成年人也不見得能好好地作出最好的選擇,但他們的一般人生經驗也總能作出一點貢獻:只要不犯下大錯便沒有問題,反正大部分人也不見得會能做最正確的決定。
結果,為人父母的他們便為他們的孩子做出一個又一個他們認為最好的決定,也要求他們的小孩絕對跟從。由最初的決定,到之後第十個、第二十個、第一百個決定,他們都掌握了話語權。
漸漸地,他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久而久之,他們索性把孩子的人生當作自己的「第二人生」,把自己當初做不到的目標寄託到小孩身上,也把自己當初做得不錯的強迫小孩跟從。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有重生的感覺,有一種打電動般、在經歷了很多任務後不幸死亡、重新後對任務的內容瞭如指掌的感覺。
對外,他們會說這是為自己的小孩著想;但在內心的最深處,他們都把小孩的人生當作自己的「第二人生」。
…這真的是理所當然的事…?
人生,其實只有一次機會。錯過了的事情,是沒有重來的機會。小孩子錯過了童年,錯過了開心地和朋友嬉戲的光陰,錯過了向父母撒嬌的時光(因為父母為了逼迫他們而變得不再平易近人),錯過了體驗挫折的經驗,也錯過了掌握自己人生的機會。
最終,他們淪為父母的複製人。這樣做真的好嗎?
以身教來作為榜樣,確保人生是屬於自己
那是否說,身為父母的人不能對他們的小孩做任何事?
當然不了!我在上文提過,小孩子的腦袋發育未完善,根本不能自行作出決定。作為父母,他們必須要幫助他們的小孩。
那麼,既要幫助小孩,也不能完全控制他們的人生,父母們就只有一個方法:用身教來影響小孩。
父母當然能向小孩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同時他們亦必須讓小孩知道一件他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事實:他們都有選擇權。
我們的人生,是由無數選擇所交織而成的成品,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在作出選擇。我們選擇現在溫書還是玩樂?現在吃飯還是睡覺?現在做運動還是看書?
理論上,所有選擇也是自己去作出的,外力只會影響選擇的多少。這樣去想,我們的人生由無數自己的選擇而組成,不是說明人生是屬於我們的?
即使是小孩,他們也有權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作為父母,他們可以用道理和關懷去指導孩子,可以向小孩說明自己的想法,可以告訴孩子當下事情的好與壞,但最後他們必須要重視孩子的想法,讓他們掌握自己的話語權。
只有這樣做,孩子才不會失去他們的人生,他們的後代也不會繼續這種結果。
畢竟,我們最後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如果因為父母的一意孤行而令小孤的人生出現扭曲,到他們長大之後便只能在有限的選擇下繼續他們的人生路。這種結局真的是父母甘願看到的嗎?
我們從來都不能過「第二人生」,因此我們要好好過著每一秒。
************************************************************************
看完文章後是否知道更多了?歡迎你留言,或發信到電郵learning@iamdelusionman.com一起交流一下!另外,以下這篇文章可能可以解決你的其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