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接受現實的殘酷?還是努力不懈地追夢?」這是很多人經常問自己的問題。這個問題沒有確實的答案,也不會是能靠著經驗累積而獲得解答。不同人有不同的體會和想法,最重要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現實是殘酷的,不管夢想有多美也得接受?
我一直也是蕭若元先生(燒山)的粉絲,每個月也課金到他的Patreon看他的影片。最近我得知他經常使用Clubhouse,並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了某個討論電影的房間,論及香港電影業未來的前景,結果與很多電影人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其中他與游學修的爭論(聽說已經不是冷靜的討論,而是有點火花的爭論?)更令雙方在事後各自拍了兩條Youtube影片來分別重申自己的看法和對對方論點的評價。
我想應該沒有人不知道Clubhouse是什麼?它是一個只容許參加者以說話的方法進行討論的Apps。與會者在討論過程中不會留下記錄(當然,入房的人用別的方法偷偷錄音是另一回事),因此理論上Clubhouse是「說完就算」的安全平台(但聽聞有後門連接到中國的server,是否真的安全就見仁見智,但有趣的是,聽聞有很多內地人在Clubhouse發言?)。我當時沒有入房,聽不到當時燒山與游學修和一眾年輕電影人等的爭論,只能在事後透過他們各自己影片來得知當時的爭論內容。
先說燒山的看法。燒山雖然是電影業的前輩,但他認為香港電影業未來是沒有前景的,不能再與八十年代相比。他說那時香港電影業的盛況其實是巧合得來的,是天時地利人和所獲得的成果。過去紅遍一時的演員,在現今世代已找不到接班人,加上世界其他地方的電影業的迎頭趕上,例如韓國,香港的電影業前景實在令他感到絕望。
「我認為香港電影業能夠復活的可能性是零。年輕人當然可以繼續追夢,但他們一定要接受這個客觀的事實,就是香港電影業沒救了。」燒山這樣說。
這令我想起本港另外的夕陽行業:傳統的報紙業和寫作。隨著科技發達,很多資訊也能免費從網上獲得(資訊是正確還是錯誤則是另一回事),而且在環保意識的提高下,很多人也不再閱讀紙質報紙,而看書也大多選擇易於儲藏和閱讀的e-book。在這個趨勢下,傳統的報紙業和寫作已經漸漸式微,前者不能只透過收費報紙來維持營運,而後者也再看不到另一個倪匡和金庸般,能只靠寫作發達。
對我來說,與其說燒山是在踐踏年輕人追夢,不如說他只是基於他對香港電影業的觀察而表達相應的意見。
隨著社會進步,未來的可能性不會是零?
游學修對於燒山的觀點十分反對,認為燒山貴為香港電影業的前輩,為何可以以這種想法來打擊仍然對香港電影業抱有希望的新世代年輕人?他覺得香港電影業還是有希望的,因為即使香港電影業不能再以傳統的方法重新發光發亮,在互聯網的世界下,資訊傳遞已經突破了地域限制,一部作品已經不再被局限於某一個地區。他覺得如果香港電影業能夠把握這個機會,它將能再次獲得成功。
因此,他在Youtube開設了一個頻道,並在那個頻道裡和一班志同道合、對香港電影業仍然抱有信念的人一起拍片。最近他還準備與更多有經驗的人一起籌備製作更嚴謹的作品,希望終有一天,他可以透過Youtube或者其他平台上,播放出由新世代所製作的香港電影,揚威國際。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香港電影業的未來可能性絕對不會是零!」這就是游學修的想法。
聽完游學修的觀點,我就想到很多外國成功的創業家。他們在創業的時候都是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但他們都是抱著一個追夢的心態向前進,雖然有很多人追夢失敗,但當中也有不少人能排除萬難,成功創業,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Amazon的Jeff Bezos、Space X的Elon Musk、Apple的Steve Jobs就是當中的表表者。游學修覺得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只要有心、努力不懈便能找到實踐的方法。
對於游學修的想法,我也是表示認同的,因為世上實在有太多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最好的例子是:有誰能想到,現在看電影和劇集不再需要坐在電視前面看,或者跑到戲疏看?只要我們的電子儀器能連接到互聯網,我們就能透過串流看到電影和劇集(Netflix, Disney+, etc)?就是這種改變令游學修對香港電影業的未來依然有信心。
接受現實,其實也可以追夢

當我看完燒山和游學修的影片,我是感到有點難以理解。我不知道是否我理解有問題,但為何我會覺得他們兩者不是在說同一件事?燒山所說的是香港電影業的衰落,以及他對香港電影業不抱期望;游學修則是說香港電影業可以有其他變化和出路,從以獲得重生的機會,其實兩人的觀點也沒有錯,而且也可以共存。
事實上,有些以前的行業隨著時代不斷變化,以往的光環已經消失,但因為它們成功轉型,於是獲得新生命,繼續發光發亮。例如,在中國,上一代的人經常用單車代步,隨著科技發達,很多人不再使用單車,而是用汽車和其他交通工具代步。很多人以為單車製造業已經沒有未來,怎樣有人想到了共享單車這個點子,結果令單車製造業在中國重生(然而這點子在香港做不起)。當共享單車這個點子出現,它就變成了一個全新的行業,舊時的模式依然會迎來失敗,而且沒有未來;要獲得未來只能求變。
所以我覺得香港電影業也沒有未來:如果用傳統的方法籌備、拍攝、播放,它將不會有未來。要再次獲得未來,便要把開創出香港電影業的新道路:學習外國成功的創作手法,再加入本土特色,並且以互聯網的無遠弗屆來令更多人認識香港電影,這就是為香港電影業注入新生命的做法。
以這種角度來看,燒山和游學修的觀點其實也是正確,而且能互相融合。
後悔沒有做?還是後悔做了?

要為某事物注入新生命,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人知道他們確實應該怎樣做,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見步行步。是否決定要這樣做,就要看當事人的心態如何?
「後悔沒有做?還是後悔做了?」我認為這是任何想嘗試走向新方向的人都要思考的問題。未來充滿不確定因素,沒有人可以知道下一秒世界會變成怎樣,因此我們要作出選擇:選擇做?還是不做?選擇往往會迎來後悔,同樣地:後悔做了?還是後悔沒有做?這些都是關於如何面對選擇的後果的問題。
當燒山說了香港電影業沒有未來,而游學修堅持要向香港電影業的未來而努力,最後他失敗了,到老之後仍然是綠葉演員,最後選擇走向電視界發展,那游學修會否後悔當初對香港電影業的未來抱有信心?或者,當游學修為香港電影業而出力,而燒山依然對香港電影業未來的可能性抱以絕望的想法,那當游學修真的能振興香港電影業,燒山又會否後悔當初沒有支持游學修?我相信他們都不會後悔他們當初的想法,因為他們都是忠於自己想法的人。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能夠做的是:不管結果如何,我們也要有承擔責任的態度。有了承擔、有了心理準備,那當初選擇站在哪一邊其實也不是問題。
看完文章後是否知道更多了?歡迎你留言,或發信到電郵learning@iamdelusionman.com一起交流一下!如果你有興趣想一起寫文章,我也歡迎你來inbox啊!
另外,以下這篇文章可能可以解決你的其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