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在擁有國際市場的公司工作,因為我能有機會處理涉及多種不同的貨幣的交易。我正在工作的地方,涉及市場雖然只有亞洲,但也需要處理不同的貨幣交易,例如新台幣、韓元、人民幣等,以及國際流通的美元。由於賬目上出現多國的貨幣,我們需要了解如何正確處理不同貨幣,從而反映出正確的賬目。
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 v 報表表達貨幣(Presentation Currency)
根據HKAS 21,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是指公司在主要經濟環境(Primary Economic Environment)下營運時所使用的貨幣,而報表表達貨幣(Presentation Currency)則是指公司在編製其財務報表使所使用的貨幣。理論上,公司能使用任何貨幣作為其報表表達貨幣(Presentation Currency),但如果那貨幣與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不同,則公司需要選擇適當的匯率來把那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轉換成報表表達貨幣(Presentation Currency)。
我的公司的財務報表是以港幣來編製,但在海外市場則會使用當地的貨幣。對我公司而言,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就是某市場(本地/海外)主要使用的貨幣,而報表表達貨幣(Presentation Currency)則是港幣。
要決定一間公司的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我們需要考慮一些首要因素(Primary Factors),知道該公司的主要經濟環境(Primary Economic Environment),簡單來說即是它主要收款和付款的地方。再深入一點看,我們會看公司/在那市場裡,競爭者主要以用哪種貨幣來進行銷售產品或服務,以及在該市場裡,哪種貨幣主要影響勞工成本、物料成本以及其他成本。
另外,我們也會留意次要因素(Secondary Factors),例如參考公司在進行融資服務時,會向相關機構收取哪種貨幣的資金?他們通過銀行在收取營運活動所賺取的盈收時,又會收到哪種貨幣?
有時候,當出現母公司與子公司/分部的生意涉及不同市場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其他因素去決定母公司與子公司究竟會使用相同還是不同的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例如若果那是分部,而母公司主導所有銷售,則其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將有很大機會會與母公司相同;若果是獨立子公司,其營運與母公司無關,則其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則有很大機會會是其所有市場的貨幣,即可能與母公司的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不同。
當涉及母公司與子公司/分部的存在,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的決定便會涉及很多考慮因素,我們需要詳細了解各種不同的因素來決定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最終將會是什麼?最後,管理層將會利用其判斷來作出最合理的決定。
再以我公司為例。
我公司有一個分部在台灣,但該分部主要在台灣營運,不論是分部還是競爭者,主要都是以新台幣來定價[首要因素(Primary Factors)];無論付款還是收款也是用新台幣[次要因素(Secondary Factors)];完全獨立於香港母公司,所有營運上的決策、付款及收款的程序都由分部決定,因此它的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並非港幣,而是新台幣。
這裡要注意的是,除非生意的營運和條件有變,一般來說一旦決定了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就不會再改;如果出現改動,則公司需要在那一刻起,對日後的交易或事項進行相關變更(未來適用法(Prospective Application))。
海外貨幣(Foreign Currency)
當公司使用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的貨幣時,我們便會稱呼該貨幣為海外貨幣(Foreign Currency)。假設公司的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與報表表達貨幣(Presentation Currency)是相同,當某交易涉及海外貨幣(Foreign Currency),公司需要使用最適當的匯率,在賬目上轉換貨幣。
針對資產負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和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上不同的會計項目,我們需要用上不同的匯率進行貨幣轉換。簡單來說,我們會將會計項目分成貨幣性項目(Monetary Item)和非貨幣性項目(Non-monetary Item):貨幣性項目(Monetary Item)是指公司持有的貨幣和將以固定或可確定的金額收取的資產或者償付的負債,例如現金、銀行存款、應收款、應付款、借款等;而非貨幣性項目(Non-monetary Item)則是指貨幣性項目以外的項目,例如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
在初始確認(Initial Recognition)時,公司會使用當日的匯率(即期利率(Spot Rate))再進行貨幣轉換;在結算日時(每月或每年),公司會以收盤匯率(Closing Rate)來轉換貨幣性項目(Monetary Item),差額會在損益表確認,而非貨幣性項目(Non-monetary Item)則不用作出任何改變(以歷史匯率來記賬)。

例如某香港公司以港幣作報表表達貨幣(Presentation Currency),以每月結算。
最初在31/1/2021以US$10,000買入存貨(以成本模型入賬),未有即時付款。在這次交易裡,存貨(Inventory)就是非貨幣性項目(Non-monetary Item),而應付款 (Accounts Payable)則是貨幣性項目(Monetary Item)。根據HKAS 21,我們只需以歷史匯率來為非貨幣性項目(Non-monetary Item)記賬,但需要以不同的匯率來為貨幣性項目(Monetary Item) 記賬。
由於當時的即期利率(Spot Rate)(這個亦是3月的收盤匯率(Closing Rate))為USD/HKD 7.83,公司在當月便以US$10,000 x 7.83 = HK$ 78,300分別記賬在存貨(Inventory)和應付款 (Accounts Payable) 上。
在28/2/2021時的收盤匯率(Closing Rate)為USD/HKD 7.75, 於是公司應在當月以US$10,000 x 7.75 = HK$ 77,500,記賬在應付款 (Accounts Payable)上。與之前的HK$ 78,300相比,現在應付款 (Accounts Payable)因為匯率改變而減少,其差額(= HK$78,300 – HK$77,500)HK$800將在損益表上確認(美元轉弱而令公司欠款減少,公司需確認匯兌收益(Exchange Gain))。
在31/3/2021時的收盤匯率(Closing Rate)為USD/HKD 7.79, 於是公司應在當月以US$10,000 x 7.79 = HK$ 77,900,記賬在應付款 (Accounts Payable) 上。與之前的HK$ 77,500相比,現在應付款 (Accounts Payable)因為匯率改變而增加,其差額(= HK$77,900 – HK$77,500)HK$400將在損益表確認(美元轉強而令公司欠款增加, 公司需確認匯兌損失(Exchange Loss))。
在30/4/2021時的收盤匯率(Closing Rate)為USD/HKD 7.85, 公司也在該天付款。由於那時在公司賬目上,應付款 (Accounts Payable)的金額為HK$77,900(HK$78,300 – HK$800 + HK$400),但當天的匯率為USD/HKD 7.85,當公司付US$10,000來付款時,其記賬金額將會是US$10,000 x 7.85 = HK$78,500,其差額(= HK$78,500 – HK$77,900)HK$600將在損益表確認(美元進一步轉強而令公司最後以港幣結算的金額增加, 公司需進一步確認匯兌損失(Exchange Loss))。
當出現預繳非貨幣性項目(Non-monetary Item)的情況,我們便會考慮HK(IFRIC) Interpretation 22 Foreign Currency Transactions and Advance Consideration,來找出最適當的確認日子(從而決定使用哪個匯率)。
合併報表(Consolidation)
當出現母公司和子公司使用不同的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時,他們在編製合併報表時,需要使用適當的匯率來轉換那些貨幣到報表表達貨幣(Presentation Currency)。公司需要把資產負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上的資產和負債都以收盤匯率(Closing Rate)來進行轉換,把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上的項目以平均匯率(Average Rate)來進行轉換。
HKAS 12並沒有針對資產負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的權益(Equity)的金額轉換明確提出方向,公司在此可以選擇以母公司收購子公司時的歷史匯率來記賬;而對於保留盈餘(Retained Earnings),公司可以每年來顯示,以方便使用當年的平均匯率(Average Rate),再把所有因轉換而產生的差額(Balancing Figures)都記賬到
- 貨幣換算差額(Currency Translation Difference)/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記賬在資產負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上的權益(Equity)裡],和
- 換算海外業務財務報表的匯兌差異(Exchange Difference on Translating Foreign Operations)[記賬在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上其他綜合收益(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裡]
另外,母公司和子公司使用不同的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亦代表他們在不同市場營運,這樣便會有機會出現母公司持續地投資到海外子公司的情況,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以公司間的貸款(Intercompany Loan)的形式來提供資金。我所在的公司就是有這樣的情況,特別是當海外子公司仍在努力獲取市場份額時,他從營運所得的收入未必能維持他的營運開支,因為需要取得母公司的資金。
當母公司借貸予子公司,在母公司的資產負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裡便會出現應收款(Receivable),而子公司的資產負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裡便會出現應付款(Payable),它們都是貨幣性項目(Monetary Item)。當編製合併報表時,子公司需要跟隨母公司所選用的貨幣(例如港元)來記賬,那樣的話子公司便會產生匯兌差異(Exchange Difference),並且確認在他獨立的財務報表上,並在合併報表裡記賬在其他綜合收益(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裡,直到子公司終止營運(那時候便會確認在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上)。
最後就是披露:簡單來說,就是要彼露以下東西(和原因):
- 當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與報表表達貨幣(Presentation Currency)不同時,
- 當改變功能性貨幣(Functional Currency);
- 匯兌差異(Exchange Difference)的確認;
- 貨幣換算差額(Currency Translation Difference)和換算海外業務財務報表的匯兌差異(Exchange Difference on Translating Foreign Operations)的詳情,和年初與年結時的對賬(Reconciliation)。
看完文章後是否知道更多了?歡迎你留言,或發信到電郵learning@iamdelusionman.com一起交流一下!如果你有興趣想一起寫文章,我也歡迎你來inbox啊!
罔相心室(CHI): https://chinese.iamdelusionman.com/
罔相心室(ENG): https://iamdelusionman.c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iamdelusionman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roadoflearning2020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yickki_mong/
MeWe: https://mewe.com/i/yickkim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