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二百零五):有問題
最近,我不記得在哪裡看一個電郵,寫了類似的說話: 「有問題?不要再浪費時間自己慢慢找答案了,直接問我們吧!」 這些應該是我買了一些東西後所收到的類似售後服務的電郵。看到這句說話,我忽然回想到很多事。 曾經,我在幾年前寫了數篇的有關問問題的文章,例如在《Asking Questions》裡,我指出了有些不懂提問的人往往說提出了一些「垃圾問題」;在《Asking…
最近,我不記得在哪裡看一個電郵,寫了類似的說話: 「有問題?不要再浪費時間自己慢慢找答案了,直接問我們吧!」 這些應該是我買了一些東西後所收到的類似售後服務的電郵。看到這句說話,我忽然回想到很多事。 曾經,我在幾年前寫了數篇的有關問問題的文章,例如在《Asking Questions》裡,我指出了有些不懂提問的人往往說提出了一些「垃圾問題」;在《Asking…
終於在新公司工作了三個月,通過了試用期。上司問我有何感覺,我表示自己仍然在摸索階段,目前感覺自己仍然是親力親為地工作,未能投放更多時間在管理團隊上。 那一刻,我忽然問自己:「什麼是管理?」我認為管理是一個十分概括的詞語,如果不加以深入思考,這個字其實沒有意思。可是,當我嘗試想深一點時,我卻發現在這詞語背後原來蘊含著很多東西。 這令我想起其中一種我在管理課程聽到的一個問題:如何下達指示。 我相信這是管理上其中一種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們是不同的個體,有的人喜歡付領導別人,有些人則喜歡跟從。作為一個主管,我們應該如何去下達指令,令團隊能願意聽從指令做事,每疑是一個挑戰。 正如我其中一名下屬,他是那種在做事前要知道所有步驟、不能有驚喜的人。在面對驚喜時,他首先會想到的是把工作交回我手上,並叫我下次做之前能好好教一次。這令我想起我的舊上司,很多時也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把工作交給下屬,並要求他們自己了解一次、不明白才找他。老實說,我頗喜歡這種攸事模式,一來可以給自己挑戰,二來也可以在上司面前展露自己的才能。…
一間公司的價值不只在於它的生意性質,還在於在那裡工作的人。當員工們安於現狀地工作,即使公司的生意性質是創新發展,它也不能展現出它應有的活力。 我想,這就是我前公司和新公司的明顯分別。 猶記得在舊公司時,每一個人都時刻開動引擎前進,每一個人都彷彿在高速公路上風馳電掣,不斷地向前衝。那是因為公司一直都走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為了應付營商環境的不斷改變和不斷出現的挑戰,它以內部的不斷改變來適應環境:不能適應在這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的人只有被迫離開,有能者才能留低。 我身為曾經的一分子,雖然對於公司沒有穩定工作環境的計劃感到驚訝,我卻明白它的用意:它不只是希望繼續生存,而是希望成為行業之首,賺到最多的市場分額和最多的金錢。它的野心之大,令我又驚又喜:驚是擔心我做不來,喜則是覺得在這種有目標的公司工作實在是賺到了。結果,我在那裡生存了五年。 離開的原因很多,但不想多說。現在在新的公司工作,很多東西也不同了,先是新公司目標規模不同:我暫時看不到公司有很大的宏願,或者是因為老闆太忙了,未有時刻向同事提及他內心的目標;另外,同事求變之心亦不明顯:我從不同途徑了解到公司大部分同事也是抱著「以往是這樣做,將來也沒有需要改變」的安於現狀的心態;同事的關係倒是不錯,我經常見到他們互相分享,互相講笑,我相信當中即使有芥蒂也不會很嚴重。…
有說小朋友的學習能力是最好的,因此在小時候學到的東西到長成大人後仍然記得並不是什麼新奇的事。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我在兒時不斷聽到的一句說話:你要別人對自己怎樣,你必須要對別人怎樣。意思即是說,你想別人對自己好,你必須要對人好。 你聽後可能覺得我很幼稚,竟然把這些謊話記到現在,但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應該是謊話;話些應該是我們必須做到/做好的。 為什麼說有人會視之為謊話?因為現實(特別是職場)就是,很多人不會認真看待別人給予自己的好,覺得那些都是有目的的:同事約你吃飯,想多謝你一直以來的幫忙,你會覺得他可能是為了什麼不好的目的而想接近自己;同事有whatsapp問候自己的健康、工作情況,你可能會視之為騷擾和覺得對方心懷不軌。這個「你」可能從來沒有想過,那同事只是出於一個簡單的信念:他想別人對自己好,所以他主動對人好。 為什麼會有這種思想上的差異?十分簡單,因為我們從很多渠道得知,這個世界有很多壞人,即使是外表再好的人,我們不會知道他究竟是好是壞,結果我們對對方的所有行為全部都過度解釋,自自然然地向不好的方向思考,得出了不好的結論。 這些「你」總是帶上有色眼鏡,當他們面對自己的朋友時,他們便會把對方的好看成好事;當他們面對職場同事時,他們便把他們的好看成有圖謀的行為,是不能容忍的行為。這能說是他們的錯嗎?只能說他們早以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知道朋友不能亂交,特別是在職場上。…
從來,結束都代表著另一個開始,沒什麼可惜不可惜:午飯的結束,就是工作的開始;黑夜的結束,就是新一天的開始。即使是這一次,我決定離開這間公司,也只是代表我在別我公司的人生即將開始。 對,我在這裡都經歷了很多年了,雖然年資未達雙位數字,我在很多同事眼中也是一位old sea food了。原因當然是近幾年公司發展,大量聘請人才,也因為很多舊同事也選擇離開。離不開的人,都是因為選擇了生活安穩,不想再接受更多的新挑戰,想把人生的重點由自己轉移到家庭之上。而我,在剛踏上而立之年,實在是應該為了將來而努力奮鬥。就是這一點的不同,令我決定到外面闖一闖。 沒有可惜,卻不等於沒有留戀。數年來的經歷,當中有喜有悲,有與同事合作工作解決難題的滿足,也有流言蜚語所帶來的不快。儘管我盡力希望令人生只有充斥著喜樂,在不好的事情發生後,我也只能咬緊牙關度過。畢竟,人生就是充滿著各種的味道。…
最近在某一討論區看到一個關於空中服務員的薪酬問題,其後有人提供了一些網站的搜尋結果,顯票他們的薪酬平均為多少。那個網站是我第一次進入,看來是一些任何人也可以留言說出他們對某公司的意見和想法。 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在搜尋引擎裡輸入自己公司的名字,結果看到了一條在數年前留下的評語。 那個評語當然並不是在讚揚我公司,而是說出他各種對公司的不滿想法,例如香港本土文化濃厚,部分同事很刻薄,入職訓練不夠/甚至沒有等等。我一邊看,一邊盡力回想那時候究竟有什麼人離開,他們當中可能就是寫下這個評語的人。可是,想想看,那也可能是其他人的惡意中傷,雖然我不太認為有不相關的人,會如此無聊地花時間寫下一大段不知道有沒有人看的評語。 當然,最後我實在是想不起那時候有誰離開了,但我想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的評論當中有一些我是留意不到的。當中的入職訓練很少是事實,但我想其實一般這種規模的公司也是這樣,為了省卻資源,總希望新入職的人能邊工作邊學習,除非公司規模很大,有一批人重點培訓員工。另外,本地文化濃厚這情況我又不太看到,因為某些地方的自由度平一般公司還要高,例如不會太干預午飯時間,除非太過分;不用打卡,很多人都不會準時上班,那樣也沒問題;不會要求加班,只要員工交到工作成果便成。至於有同事刻薄這一點,我也沒有聽說過。當然有些同事要求較高可能會為其他同事做成壓力,但我想問題應該不大。 看來這些年來我對公司的看法,與其他人對公司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
最近,同事A悄悄地離開了。雖然是不同部門的同事,但正常來說當有人準備離開時,有關消息很快會傳遍整個辦公室。這次的保密功夫果然做足。 我與A不太熟悉,只時有時見到面便打個招呼,工作上偶爾會找他幫忙。同事B則是我一位要好的同事,平時都會私下聯絡,訴一訴苦。就是這位B告訴我A的離開,但他也說他只是比我早一天知道這件事。 雖然我和A不熟悉,他的離開與否也與我無關,但從B的口中我得知到一些他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和同事C有關:簡單來說,A認為C做了一些事,抹黑了自己,加上其他原因,他便選擇離開。 事實上,A和C在工作上合作的機會很高,因此A對C的認識比其他人更多。A從一些渠道上得知C在自己上司前訴說自己的不是,內容我並不知道,但估計是工作表現不好、經常犯錯等等,而看來A的上司也認同C的講法,於是對A的態度開始轉變。 發生了以上的事,難怪我最近留意到本來關係不錯的A和C,最近好像疏遠了。…
很久以前的某一天,我留意到同事A經常請病假。我和A雖然是同一個部門,但工作上沒有什麼交集,平常也沒有閑聊的機會。出於關心,我便問與他較熟悉的B,究竟發生了什麼事?A的身體不是出了什麼問題吧?B說他並不知道,平時也沒有多問。我說你們這樣friend,不問候一下可以嗎?B聽後立即反應極大的說:「他不是我的朋友!他只是我的同事而己!」 這是我意料之外的發展。這位坐在A旁邊的B,平日經常與A出入,午飯也會一起進食,有時也會一起下班,很多時候我也看到他們秘密地談些什麼。在我眼裡,他們不是情侶的話就一定是好朋友。結果,B當下斬釘截鐵地說他們只是同事,令我反應不來。 我冷靜下來後問B他不是有A的facebook?不是只會有朋友才加facebok?B說他根本沒有在facebook加入任何同事,包括A。在他眼中,A只是一位好同事,平時閑聊也許不錯,但暫時不會去深入了解對方。只有當之後當哪個離開了公司,雙方仍然想保持聯絡,那便再想想吧! 原來,真的有人把同事和朋友分得這麼清楚。或者,大部分我的同事也都是這樣處理同事和朋友的關係。如果有人習慣把好同事和朋友劃上等好,那他必須要小心。 上星期,公司設了開年飯,大家都開開心心地到酒樓吃飯。飯菜不錯,水準比去年好,大家也吃得興起。C是年資較淺的同事,加入了我們只有數個月,但因為他「世界仔」的性格,他已經與很多同事接觸並經常閑聊。他在席間十分客氣地為大家夾菜(與我最不喜歡的中國人習俗一樣...),十分熱情。我想是出於貪玩的性格,當大家也吃到飽了、再也吃不下的時候,他也主動夾菜給其他同事。…
某天,一如以往,我帶著耳機,一邊聽音樂,一邊工作。在這一方面,我的公司一般都會很自由,不會因為同事一邊聽歌一邊工作而責怪他們,因為他們重視結果多於過程:最緊要交得到工作,而且不要太過分(例如不要一邊打機一邊工作)。 只是,即使我聽著音樂工作,我仍然聽到身邊的聲音,不時留意身邊事物,確保當有人需要我時我能立即應對。結果,我聽到了上司的破口大罵。 我上司是一位表裡如一的人,他開心的時候你會知道,憤怒的時候你也會留意到。他是一位很易懂的上司,令我很多時也能避開不必要的麻煩。現在,上司忽然破口大罵,我便心生不妙,知道當下應該發生大事。 我並未有出聲,繼續聽著音樂工作,但我開始留意上司和其他同事的說話。原因上司這次憤怒的原因是因為總部某同事不當的說話。話說自從全公司都開始使用某昂貴的會計系統後,不同的批評聲音始起彼落,大家都覺得那系統要麼十分複雜,要麼錯誤頻生,令大家都要花上額外的資源去完成工作。為了改善情況,管理層決定聘請A。 A應該是曾經在開發該會計系統的公司工作的人,因此對系統有一定的了解,也成功說服管理層他能處理公司同事當下遇到的問題。我並未有直接與A共事,不知他是否能幫忙,但我的上司和同事對他的評價並不是很好。…
作為一位理性的會計師,我很多時候也認為事前的充足準備是必須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達不到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事前準備不足。可是,現實生活卻不斷告訴我,驚喜往往會不斷衝進你的人生,令你驚訝即使你做了再多的準備,或根本沒有準備,某些事情也總會發生。 在工作上,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每一個月,我也要為接下來的三個個月的盈利做預測。管理層當然希望我的預測能夠成真,令他們能透過我的預測來制定之後的行動,例如盈利預測將會下降的話,管理層便會加緊與銷售團隊「溝通」,務求令接下來的月份會失去的盈利,可以在之後的月份盡快賺回來。 可是,管理層的理想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即使在預測時做再多的準備功夫,我也未能減少逐漸增加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的源頭來自於客人在確定使用我們的服務前需時進行費時的內部討論、銷售團隊當初的預測不夠準確,令我們的數據未能反映到現實、或現有的客戶忽然出現的特別要求令當月的盈利波動等等。 結果,每一個月我也花很多的時間來進行盈利預測,但最後的盈利結果與預測總是有差異。管理層覺得我沒有把所有情況反映到預測上,我也不否認這是事實,但我心想當前線員工也沒有最完整最準確的盈利資料,我又怎去取得那些資料?結果,每一個月我也被很多驚喜影響著我的工作。 工作上不斷被驚喜影響,私人生活亦然,只是那些都是開心的驚喜。我忽然與朋友商討一起去旅行看日出,結果忽然要多花一筆錢去旅行,但行程所帶來的歡樂卻是筆墨難以形容的;朋友忽然有一個商機,結果我便參與了,當下已經有了初步的構思,而且那個構思也逐漸變成真實。…